不过黛娜很快就没工夫去纠结到底做夏裙还是睡裙,她的目光被一支光彩夺目的首饰所吸引。
这上面点缀着透明纯净的珠子,以及非常闪耀的不知道什么材质的做成的花朵。
黛娜将玻璃贝壳发簪拿起,阳光的照射让这件首饰更加绽放出耀眼夺目的光彩,她轻轻晃动发簪,便能看到上面闪耀的细腻光泽。
黛娜忍不住赞叹道:“太美了。”
晚餐时,黛娜的母亲告诉黛娜。
“你舅舅的商队这次也会跟着那个叫史蒂芬的商人去安国。”
黛娜正在吃蔬菜浓汤,闻言赶紧放下勺子:“去安国?”
黛娜的母亲慢条斯理地切着盘子里的熏肉,“是的,你舅舅想将大安的商品高价卖给别的国家。”
黛娜自言自语一般地说:“也不知道这个安国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你舅舅听那位叫史蒂芬的商人说,安国是女王执政,百姓都是黑发黑瞳,食物很美味,大街上的马路都是用一种特殊的灰色材质铺成,这些商品在安国都是常见的东西。总之将这个神奇的东方国家说得天上有地下无。”
黛娜有些失落地继续吃蔬菜浓汤。
真好啊。
她也想去安国。
史蒂芬等人经过这次倒卖以后,终于是明白要想有高回报,那就得有高付出。
洼食那么多商人,只有他敢跟着大安的商船去进货。
当时有很多人劝他,若是遭受风浪再也回不来怎么办。若是在大安出了事怎么办。万一被大安的商人骗了怎么办。
当时的史蒂芬没想这么多,只是想要搏一搏,没想到真的被他搏了出来。
这次有好些商船都表示愿意跟着他去到大安。
史蒂芬表示自己并不免费带路,去可以,但是他要收取带路费。
史蒂芬知道大安的港口并停不了那么多船,便只选了出价最高的几个商人合作。
上次去到大安已是一年前,史蒂芬吹着甲板上的海风,心中盘算着这次又能为他带来多少利益。
和他一起的商船上都有专门的航海员记录天气和航线。
这样下次他们就能自己前来,不用找史蒂芬带路。
史蒂芬也明白,带路费这个东西只能赚这一次,第二次就赚不到了。
商人都是利益至上,能赚一点是一点。
史蒂芬的手里有大安上次给的定金交易单,船停靠岸的时候,他拿着这张交易单,告诉随行的商人们不要慌张。
黛娜舅舅兴奋地站在甲板上探头观看。
这就是东方,这就是安国!
大安的百姓这次明显镇定许多,毕竟上次史蒂芬一群人在明州到处闲逛买东西吃东西,食肆里经常能见到他的身影。
虽然见过了,但是还是要站在港口看热闹的。
百姓们对着甲板上的洼食人议论纷纷。
“这就是上次说的那些洋鬼子?”
“说是从什么洼食来的。”
“这头发这眼珠子怎得五颜六色的,我真是看不习惯。”
“怎么感觉这次的人比上次的还要多啊?”
“我也觉得。”
也有孩童第一次见被吓到一边哭一边尖叫。
场面好不热闹。
随后就是所有人集中隔离。
黛娜的舅舅哪里见过这种场面,他惊慌失措地看着史蒂芬。
对此史蒂芬十分淡定。“这是安国的规矩,只是把我们关在一个房间里七日而已,还会提供食物呢,很好吃的,不要慌张。”
黛娜舅舅怀揣着忐忑的心情隔离了七日,不得不承认食物确实是比洼食的好吃,但远远达不到史蒂芬对他吹捧的程度。
而且这七日完全没有人来和他们说话,他想问商品的事都不知道从何问起。
商队里的人心中都七上八下,纷纷怀疑会不会被史蒂芬给骗了。
直到七日过后,黛娜的舅舅被允许解除隔离,随后就有专人和他们来谈商品一事。
黛娜舅舅原本担心由于语言不通的关系,导致双方在交流的时候会十分困难。
结果交流的过程非常的简单和谐。
史蒂芬提前教了他们如何看懂简化数字,并且告诉他们只要学会这个就能在安国做生意。
黛娜的舅舅始终抱有怀疑态度。
结果竟真是如此。
代表安国前来谈判的官员指着样品商品,写出除去史蒂芬要的那部分其余剩余的份额,再指了指几个商队头子。
意思是现在总数只有这么多,让他们自己商议谈判,每个人占多少份。
虽然洼食商人是统一对于称呼,但是这次前来的商人都是有门道的,谁家都有个贵族妹夫姐夫舅舅伯伯。故而都不会互相得罪。
他们在航行的路上就商议好了大家平分商品,都不要高价竞价去抢。
将单价抬高对于他们来说并没有好处,毕竟这次只是探路。这样下次过来收购的时候,价格就低不下去。
价格和史蒂芬是一样的,这方面没有什么好谈的。
虽然已经在洼食见到了这些商品,但是一想到这些商品可以用更高价卖给周围国家的王族,黛娜舅舅就自动将样品商品转换成了一箱一箱的金币。
一天的谈判结束,黛娜的舅舅带着自己商队的队员出门闲逛。
除了吃饭以外,更是为了购买一些零散商品。他之前问过史蒂芬为什么有些商品的数量少得可怜。
史蒂芬告诉他那些都是大街上的零散商品,并不是批量生产的,这些需要自己单独去购买。
果不其然,他发现一个买帆布包的小摊。
这摊是巫梅摆的,帆布包是她阿娘和她一起缝制的。
这是巫梅第一次来明州摆摊,之前在县里的时候只听说明州城来了洋鬼子,如今自己亲眼瞧见,她还是觉得有些害怕。
县里帆布包的需求量就那么大,故而阿梅才想着来明州试试。
黛娜舅舅十分欣喜地拿起一个斜挎的帆布包,对着同行的队员感叹。“约瑟你快瞧,这包是多么的精致硬挺,我都不敢想它会多受贵族小姐们的喜爱。”
巫梅哪里听得懂洼食人叽里呱啦在说什么,但是她又不知道怎么和对方交流。
就在巫梅着急的时候,黛娜的舅舅率先出击。
他指了指摊上的帆布包,随后又将双手摊开,表示自己全部都要。
随后指了指队伍里一个棕褐色头发,有着雀斑的男孩。
这是他的儿子之一,这次主动跟来说想要看看安国,也想要跟着历练。
男孩用极其不标准的口音说到:“剁扫芊。”
每一个音都落在了意想不到的地方。
巫梅琢磨了好一会,才明白他大概是在问多少钱。
这次她和阿娘一共缝了三十个帆布包,方才卖出去了六个,现在还有二十四个。
巫梅脑子里的道德感在疯狂打架。
这可是洋鬼子,又不是大安人,他们又不知道一个帆布包多少钱,狠狠宰他们一顿。
但是这样是在骗人,会不会不太好。
但一想到她攒钱想换的玻璃窗,有了玻璃窗家中白日光线就会很好了。
于是下一秒巫梅立刻指了指一个帆布包,语气坚定道:“80文。”
一般一个这样的斜挎小帆布包也就50文一个,这已是她敢加的最大的价格。
黛娜舅舅捕捉到了关键信息:80文。这太便宜了。
他们出门之前用一点小碎金子和明州的府衙用换了些大安的铜钱,为的是吃饭时好付钱。
黛娜舅舅很麻利地数了铜钱给巫梅。
巫梅接过钱的时候手都在抖,她没想到自己运气这么好,一来就以高价将所有的帆布包全部卖光了。
真希望以后每个月都有洋鬼子来买东西。
黛娜舅舅买了东西提回住处,随后逛了逛又买了些东西,如此反复几次,大家的肚子都有些饿了。
这时,一股肉香味飘了过来。黛娜舅舅闻着香味往前走,停留在了一家食肆的门口。
“好像有肉被烤焦的味道。”
“父亲,我饿了,我们就进去吃这个吧。”
第161章
这次洼食的商船再度来到大安, 除去百姓所用的基本开销,所有的订单和商品都卖出去了。
大安赚了个盆满钵满。
至于这些商人要将商品转手卖出什么高价,这就不是林肆需要关心的事情了。
林肆和莫静连还特地留了一手, 这次给洼食展示的样品商品特意没有展示电石灯。
电石灯是才出的商品, 如今大安境内尚且供不应求,更别提卖给他们了。
好几个州县提了计划书交到梁年那里,可以说是为了这个电石灯厂争得头破血流。
现在的知州和县令正在逐步和缓慢更替当中, 原本从前大宸留下来的那些老登也在慢慢退位。
经过各种教育, 从小学习各种先进思想的年轻人往往比腐朽的老货更懂得如何为整个县、整个州考虑。
这些个年轻人甚至在计划书里玩起了卖惨诉苦、疯狂拉踩这一套。
梁年就选了其中一份报告里的一段话念给林肆听。
“臣认为,如今这电石厂就应该落在由县,由县是石灰石产地大户, 若是将电石厂落在由县,就能免去原材料运输这一项成本。听闻隔壁南东路也在争取, 可已有了玻璃厂,能生产各种玻璃器具,还有玻璃贝壳簪子这样受欢迎的特色产品,甚至他们的熏鱼也很受倭食人欢迎。再加一样电石只怕不妥。如今由县百废待兴,还只有一常规的水泥工厂。”
林肆正在喝茶提神, 听到这经典卖惨言论忍不住微微一笑。
“这县令倒是聪明, 争的是电石而不是电石灯。电石是消耗品,用完后总需补充的, 若是有个电石厂,那订单就是源源不断的。”
说完了工厂的事情以后, 林肆斟酌片刻, 还是准备提醒梁年不要操劳过度。
毕竟她已经不止一次听五更天说梁年总是在衙门里工作到很晚才回家。
回家晚都不说,第二天还来得最早,这样一算睡眠时间完全低于八个小时。
“梁相工作须有度, 不要过于操劳了,尤其是这睡眠。”
梁年:“陛下不用担心,臣自小睡眠就少,只需睡几个小时便能精力充沛,阿娘也是如此,想必这就是遗传吧。”
林肆内心:两个高精力的先天成功人士,佩服佩服。
“你得空去祝时溪那里让她给你把把脉,不过你记得提前预约一下时间,她最近在搞青霉素,有时候不在太医院。”
梁年点点头。“多谢陛下关心,也不知道祝令者研究青霉素研究得怎么样了,此等救命神药,若是当真能被研究出来,即便只有一半的几率,也能挽回无数人的性命。”
祝时溪心中一直有个愿望,那就是能够在有生之年将那神药青霉素制作出来。
但祝时溪也清楚,现在这个技术条件,就算完成了非常复杂繁琐的程序,也避免不了溶液中的杂质,提取出来的也不能算作青霉素,顶多算有杂质的青霉素溶液罢了。
在古代,所有严重的细菌感染都等同于死刑宣判,没有青霉素,再高超的医术也救不回来。
这么多年来,因为严重细菌感染而救不了的人有很多。
自那时起,祝时溪就总是在想,若是有青霉素就好了,哪怕是一半的存活几率,也比完全救不了要好。
所以,等到玻璃器具烧制出来以后,祝时溪便开始着手做青霉素的研究。
这个研究当然不可能只靠祝时溪一个人完成,太医院的医者,以及她的弟子们都要参与。
就连安京大学堂的学生们也有幸能旁听。
林肆对此当然是百分百支持,一个国家想要发展,必然也离不开医学发展的。
祝时溪还是和当初一样没什么变化,毕竟这么多年里她除了潜心钻研医学,治病救人,教导学生以外,林肆就没让她做过别的事情。
祝时溪一边吃小蛋糕,一双大眼睛扑闪扑闪。“陛下放心,臣定然不负陛下所托,将青霉素研制出来。”
以前祝时溪苦于没有工具,现在有玻璃器皿,还有橡胶软管。
有了这两样,就已然比从前成功率高太多了。
林肆特地给祝时溪批了个研究所,专门用来研制青霉素。
祝时溪从橡胶开始割胶,制作出橡胶软管以后便开始研究,距今已有好几个月的时间。
包括祝时溪在内的研究人员一开始都小心翼翼、殷切期盼。
毕竟提取青霉素的整个过程非常复杂,光是滋生霉菌这一步便用了数种东西,如馒头、水果、蔬菜等。
在等待这些东西生长出青色霉菌之时,还要着手准备细菌的培养基。
这一步是让安京学堂的学生们都来观看并且参与了的,总是在课堂上给他们讲病菌细菌,他们毕竟没有亲眼见过,只学得一个抽象的概念。
如今让他们参与细菌的培养基,也是让他们亲眼见见细菌和病菌的实体。
培养基里的细菌目前只选用了一种,金黄色葡萄球菌,这是最为常见的化脓性细菌。
学生们用四区划线法,用干净的接种环转换角度划分细菌,用这种方法就能得到纯净的细菌群落。
等亲眼见到细菌培养基里逐渐显现出的细菌颜色时,学生们还是感到一丝神奇。
总以为细菌是看不到摸不着的,如今亲眼看到“实体”,还是亲手培育出来的,不免感慨医学伟大。
培养细菌培养基是整个试验当中最简单的步骤。
至于其他的,就由祝时溪与她的弟子们亲自操刀了。
唐行去年刚刚完婚,为了制这青霉素没日没夜地泡在实验室里,好在陈婉弦并不在意并且表示十分理解。
唐行十分感动,表示等青霉素真的成功了,他一定休个假在家好好陪她。
陈婉弦确实非常理解,其一,她知道唐行是在做实事。
至于其二,当然是她发现了莫静连和尹笙有新的进展!
陈婉弦激动的差点在家里跑来跑去,当然不介意唐行回不回家了。
唐行和一众弟子都知道不可能一次性成功,但是失败的次数太多以后,也着实让他们丧失了信心。
培养液过滤,加油搅拌,让溶液分至三层,加入草木灰去除杂质,用蒸馏水清洗,再加酸碱性水过滤。过程说起来只需几十个字便能概括,并且看起来似乎很简单。
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却并不是这样的。
光是过滤这一步便很难了,实验室的人试了好多次,最后才试到合适的过滤方法,棉花不能太多,下面还得加上一层细纱布,这样的过滤效果最好。
至于后面的加入草木灰去除杂质这一步骤是失败次数最多的,溶液要不被堵着下不来,要么就是完全没有去除杂质的效果。
实验室里用坏的橡胶软管都不知多少根了。
不过实验室的人并没有放弃。
步伊上个月给家中写信,便说了自己如今在做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若是做成功了,可以拯救不少人的命。
信中满满的都是自豪。
祝时溪日日都来实验室,如今试验的过程,她最初收的弟子们已经全都熟能生巧,祝时溪也是亲自上手不知道多少次。
但失败的概率还是非常大,至于原因便有很多种了。
林肆打算抽个空去实验室看看祝时溪。
毕竟上次祝时溪给她号平安脉的时候,林肆能感觉到她似乎有些淡淡的哀愁。
祝时溪确实是有些惆怅,这一点封凌也能看出来。
但是封凌哪里懂什么青霉素不青霉素的。她只知道祝时溪做一个东西失败了。
于是封凌一边吃炸鸡吃得满嘴都是,一边安慰她。“祝娘子不必忧愁,这做事情次数多了以后,便是一种累积。从前我练剑,师兄雕刻机关。一开始我们都做不好,但是当我练剑到一定次数,师兄雕刻了无数个报废的机关以后,我们才终于成功呢!我现在想想,应当是我们在无数的失败中积累了经验,故而在下一次的尝试中将上一次失败的经验融入进去了,便能一次做得比一次好。只要坚持,就一定会成功的。”
祝时溪眨了眨扑闪的大眼睛。“封娘子说得很有道理。”
林肆也想去看看祝时溪的试验做得怎么样了,除了试验,还得好好开导一下她和实验室的人,别因为这个东西做不出来都坏了心情。
林映瞧见林肆要出门,死活要跟来。
林肆到了实验室的门口,林映则是跟在身后。
林映好奇这个实验室到底是研究什么东西的。“这实验室研究的东西当真是神药吗?”
林肆回答:“这是自然,否则祝令者这样的天才怎么会这么迫切地想要制作出来呢。”
祝时溪正在里头做试验,是步伊出来迎接的林肆。
“陛下,祝令者正在里头做试验呢,要臣叫她出来吗?”